没有账号?| 马上注册
东营论坛> 城乡 > 正文
蒙顶山下,有个乡村振兴“特训营”
109 0

shmilyyu

2024/4/9 1:27:37

日前,在蒙顶山学院的“金惠工程-乡村振兴有她”培训现场,学员们在认真听讲。

“去年10月我在蒙顶山学院培训了一周,回村第二天就对合作社的财务、分红等制度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学院邀请农业专家为我们村的茶园‘把脉’,因地制宜、配肥配料。”日前,四川雅安市名山区骑龙村村民、雾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米妮告诉记者,“今年春茶的茶芯粗肥,品质提升不少,产量也增加了30%,社员人均增收肯定超5万元了。”

据了解,地处四川西部山区、又是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的骑龙村,2018年依靠茶产业实现整村脱贫。2023年从蒙顶山学院培训归来后,米妮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进行了改进,年底村集体经济已突破200万元,脱贫群众收入和2022年相比实现翻番。

为米妮和骑龙村带来变化的“四川蒙顶山学院”成立于2021年,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结合多年产业帮扶与公益事业经验发起成立,其培养对象主要就是广大脱贫群众中的致富带头人。截至今年3月底,学院已培养来自全国420个县的3248名学员,带动超过500万名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其中有不少像米妮一样的“田秀才、土专家、传承人、创业者”。如今,他们多已成为带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的中坚力量。

崇山峻岭中建起培训学院

春分时节,驱车驶过三十公里盘山公路,记者从雅安市中心抵达名山区百丈镇高岗村,蒙顶山学院正坐落于此。只见一栋橙色教学楼被重山环抱,四周茶园遍布、景色怡人。

此刻,学院内可容纳近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金惠工程-乡村振兴有她”培训项目开班仪式正在进行。项目发起单位之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微微告诉记者,这次培训主要面向新疆、云南、陕西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女性学员,旨在为这些地区的女性创业者提供更系统、全面的支持。

“不同发起单位有不同培训主题,我们也针对培训学员的个人特点设立了相应的教学体系。”蒙顶山学院院长王光远介绍,“我们在课程设计、讲师组织及后勤保障方面均做了定制优化。同时,学院还计划联合农业农村、妇联等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示范点位,加强对创新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推广,推进项目实施。”

杨虹就是“金惠工程-乡村振兴有她”首期创业骨干班的班长。她经营的公司专注于中药材“牛大力”产业的发展,是一家集农业科研、良种繁育、标准种植、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报名这个课程时,我主要想学一些电商经营的专业知识,让牛大力产业尽快适应新赛道。”杨虹说,“培训内容有短视频拍摄、运营、实操、金融等课程,让我对接下来的业务开展有了明确方向。”

近年来,像“金惠工程”这类项目蒙顶山学院组织了很多,譬如“加多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摩根大通·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计划”等,每个项目都有延续性的多期培训及后续支持。

据了解,2018年基金会与雅安市政府经充分研究讨论,决定联合多方力量创办一所培训机构,在广大脱贫群众中培养致富带头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2月,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民政厅等支持下,基金会和雅安市人民政府协调联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等8家单位,共同支持创办蒙顶山学院;学院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主管单位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推动项目孵化落地

“去年参加培训班,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还获得了30万元优秀学员的‘种子资金’,最近一年我们合作社的产值达到了800万元。”来自宁夏西海固的脱贫户学员丁晓龙介绍。

今年40岁的丁晓龙于2014年成立了海原县西甜瓜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家乡特色西甜瓜实现脱贫,在建成绿色基地5000亩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三个村1.5万亩种植面积。虽然初具规模,但因品种、土壤、口感等不稳定因素,作为脱贫产业的西甜瓜还较为脆弱,丁晓龙时常为此发愁。

2022年3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选拔推荐,丁晓龙到蒙顶山学院进行“乡村振兴创业者支持计划·产业创业者”第三期培训。

“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懂得如何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做好利润分配,充分利用好土地,有效激发脱贫群众的干事热情。”丁晓龙在回到宁夏后便与学院对接的农业科技帮扶团一起,利用种子资金筹备西甜瓜新品种试验。当年下半年,合作社实现良种试验品种54个,新品种具有耐储存、耐运输、口感佳、卖相好等优势。

“通过专业团队,我们申请到了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落实机械深松、合理种植、控水禁化肥、休耕轮作、增施有机肥和菌肥、统防统治这六项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丁晓龙说。

目前,丁晓龙的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合作社,带动当地628户农户去年收入增长超过50%,其中脱贫户415户,户均增收7000元。

“我们在培训课程中一般会设置7天的综合与产业专业班的课堂培训,通过第一轮考核后进入为期5天的点位实训,一般是去学员的基地进行观摩参与、深度分析、互动交流等内容后,再组织专家评审对项目进行评估,如果觉得可行,就会通过种子资金、技术扶持、供应链、金融、资源对接等方式对学员项目进行专项孵化,帮助他们把事情做成。”王光远告诉记者。

据介绍,蒙顶山学院在基金会的支持下,筹集了200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为孵化优秀学员及其合作社经营项目所用,每个项目在5-30万元,目前每年要孵化近100个项目。

让更多学员成为老师

来自河北省元氏县南因镇仝梅吕村、蒙顶山学院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计划第二期培训班的脱贫户学员仝亚辉,在提升合作社经营水平的同时,还成了学院的授课老师。

“在蒙顶山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认识到了农民合作社让小农户抱团合作的价值和作用。”仝亚辉说。

学成归来后,仝亚辉将学习成果用到村里的发展中,采用“支部直办+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盘活村里2600亩土地,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年底按股分红,保障农户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他还成立农机服务站,购买播种机、打药机等不同种类农用机械20多台,为村内及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建成集体超市,结合“仝梅吕村村民积分管理办法”,引领乡风转变,破解邻里纠纷、孝敬老人、庭院整洁、环境卫生等难题。

如今的仝梅吕村,由昔日闭塞落后的贫穷村庄,一跃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逐步形成了粮食种植、农机服务、集体超市等多元化经营渠道,去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脱贫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

“蒙顶山学院的老师动员我将仝梅吕村村集体发展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所以我现在也成了蒙顶山学院的授课老师。我也希望通过传授自身经验,增强更多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仝亚辉说。

“我们精选的财务课、电商课、经营管理课,都有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也邀请了一些优秀学员来担任老师,能够解决学员们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王光远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每年能培育出100个产值过亿的合作社、孵化1000个乡村产业项目、带动10万名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